-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242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文章导读栏目 #717
Comments
@常象宇 教授的id到底是啥……象宇之前做过类似工作 可以提提意见 就是经典文献导读 之前 @hengqujushi @taiyun 也有过类似想法 我想源源姐可能有更多发言权 另一个问题是 考虑到现在各大期刊都在通货膨胀 实际上有价值的 能有所借鉴的文献灰常少 现实中的问题我基本都用各种回归解决555…… |
教授是 @xiangyuchang 我刚邀请他加入 cosname 组织,等他接受之后就可以 @ 他了。 通货膨胀确实是一个严重问题,不过我提议的是从自己科研过程中读过的文献里去提取少数几篇自己真心觉得有价值或有意思的文献来作深度介绍,不是去主动过滤大量文献(那样肯定不现实)。问题就是,这么些博士僧读了这么些文献,到底有没有任何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文献?我感觉这样的人其实挺少的(比如我采访的秦旭 https://d.cosx.org/d/419325/14 ),多数人大概是被老板按着头去读文献,很难从他们眼中看到愉悦的小火苗,这就比较麻烦。我觉得也不必赶潮流,神马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啥的。我上面举的例子介绍的是 1988 年的一篇 JASA 文章(楼上各位大概都还没出生吧),我觉得就挺好的。 要是大家说,“我读过的文章里一篇让我有印象以及值得深度介绍的都没有”,那就是学术界的大失败了。不过学术界本来就很失败…… |
@yihui 我在狗熊会里面导读了大概10篇左右的经典文献,还做成了一个系列。稍微有些经验。然后获得了如下反馈:第一,大部分人也是按照在微信中看软文的心态来读导读的文章的,如果按照阅读量来衡量感觉不知道多少人仔细看了。好多人是看个热闹。。。。第二,导读其实需要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个人理解的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两种分化。与你理解一样的狂赞,与你理解不同的狂扁。第三,导读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是原封不动的导读原文?还是加入自己理解的导读?第四,我个人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是有偏估计,这在这些期节目做下来之后我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在试图传达我自己的观点,有些“布道”的意味,这让我有些惊恐。故基于以上4个原因让我很迷茫了,所以我暂停了下来。 后面的思考:1. 导读需要组队,然后大家共同读,提出多角度观点才能不有偏。2. 要有音频,受众会广泛。3. 如何避免大范围观点冲突,到底应该发挥还是不应该发挥,我十分迷茫。 |
谢谢政委的反馈。
我至今不能相信在微信这么嘈杂的平台上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学点东西。我现在做事的目标基本上已经退化为只要能影响一两个人就够了,那些看热闹的就让让他们看热闹好了。
没错,需要深刻理解。不怕狂赞或狂扁,这种事情生活中比比皆是,不只是学术论文。
最好是加入自己的解说。我看东西一般很看重“元芳怎么看”的部分,我觉得能表达具体观点的人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做到抬手点个赞或转发,然后就烟消云散了。
有些文章导读可能会让人感觉在布道(比如 Tukey 的《数据分析的未来》),这个趋势确实需要一定的克制,但我觉得很多文章完全是纯技术文章,不会涉及到布道或洗脑问题,只是为读者高亮出一些令人赞叹的技巧或应用而已。
我觉得组队不是必须的。打个比方,我觉得文章导读就像一个人找了个女票,然后跟别人夸她怎么好,这事不需要再找几个男僧一起来评论。比如我楼顶提到的贝叶斯套索文章,我现在已经记不清细节了,但其中有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先验分布的选取我记得有某种巧妙之处。这种小小的点睛之笔我们把它挖出来就好了。 音频适合谈的内容肯定得是大众型的,这跟我这里的提议还不太一样,我的提议实际上有点小众型。音频很难谈细节,比如公式。 观点冲突我觉得不必迷茫啊,本来很多事情也没有对错之分,况且真理越辩越明,有人辩论是好事。要想避免冲突,那就只能说些空话套话,人生都没意义了。那些反对得厉害的人,就叫他们也写文章来为自己带盐。只要大家的辩论有理有据有节操,我觉得就应该大力支持这种辩论(可惜现实中一到辩论环节很多人就失去了理智,变得肤浅)。 |
额 这几天没查收邮件 抱歉抱歉;
可能是最近琐事太多,我最近做事的态度都偏悲观,尤其羡慕和钦佩谢大持续不竭的激情。
总的来说,我的想法是前期无需在意是否有用、无需在意自己的导读是否是全面且正确的、也无需在意具体的形式(
除了文章,也可以是博客,课程的推荐导读),无需在意是否热门,踏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等遇到问题,再见招拆招,总之就是以我为主。
但是我比较悲观的事情是,这个事情比较难持久进行,找到一批能持续产出的志同道合的人是关键,就算是统计之都现在的这波人都被摊派任务,我觉得半年后也难持久,再加上也有不少的确做得不错的组织在进行这项工作,他们也会抢走一波适合做这件事情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如果以功利性的指标,肯定不会是个“不吃力又讨好”的事情。这也是我上面表达的“以我为主”的想法的原因,就是先别想太多,先踏出第一步,看看有什么问题,如果参与的众位真能持续产出,那就远超预期了,大家再去解决新问题。
在 2017年9月6日 下午1:31,Yihui Xie <[email protected]>写道:
… 谢谢政委的反馈。
大部分人也是按照在微信中看软文的心态来读导读的文章的,如果按照阅读量来衡量感觉不知道多少人仔细看了。好多人是看个热闹。。。。
我至今不能相信在微信这么嘈杂的平台上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学点东西。我现在做事的目标基本上已经退化为只要能影响一两个人就够了,
那些看热闹的就让让他们看热闹好了。
导读其实需要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个人理解的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两种分化。与你理解一样的狂赞,与你理解不同的狂扁。
没错,需要深刻理解。不怕狂赞或狂扁,这种事情生活中比比皆是,不只是学术论文。
导读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是原封不动的导读原文?还是加入自己理解的导读?
最好是加入自己的解说。我看东西一般很看重“元芳怎么看”的部分,我觉得能表达具体观点的人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能做到抬手点个赞或转发,然后就烟消云散了。
我个人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是有偏估计,这在这些期节目做下来之后我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在试图传达我自己的观点,有些“布道”的意味,这让我有些惊恐。
有些文章导读可能会让人感觉在布道(比如 Tukey 的《数据分析的未来》),这个趋势确实需要一定的克制,
但我觉得很多文章完全是纯技术文章,不会涉及到布道或洗脑问题,只是为读者高亮出一些令人赞叹的技巧或应用而已。
后面的思考:1. 导读需要组队,然后大家共同读,提出多角度观点才能不有偏。2. 要有音频,受众会广泛。3.
如何避免大范围观点冲突,到底应该发挥还是不应该发挥,我十分迷茫。
我觉得组队不是必须的。打个比方,我觉得文章导读就像一个人找了个女票,然后跟别人夸她怎么好,这事不需要再找几个男僧一起来评论。
比如我楼顶提到的贝叶斯套索文章,我现在已经记不清细节了,但其中有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先验分布的选取我记得有某种巧妙之处。
这种小小的点睛之笔我们把它挖出来就好了。
音频适合谈的内容肯定得是大众型的,这跟我这里的提议还不太一样,我的提议实际上有点小众型。音频很难谈细节,比如公式。
观点冲突我觉得不必迷茫啊,本来很多事情也没有对错之分,况且真理越辩越明,有人辩论是好事。要想避免冲突,
那就只能说些空话套话,人生都没意义了。那些反对得厉害的人,就叫他们也写文章来为自己带盐。只要大家的辩论有理有据有节操,我觉得就应该大力支持这种辩论(
可惜现实中一到辩论环节很多人就失去了理智,变得肤浅)。
—
You are receiving this because you were mentioned.
Reply to this email directly, view it on GitHub
<#717 (comment)>,
or mute the thread
<https://github.com/notifications/unsubscribe-auth/ACHX468t6ElzFYaSE8XMco-Jcn7PzDt9ks5sfi4cgaJpZM4PMZ1j>
.
|
@hengqujushi 我没有持续不竭的激情,我只不过是反射弧比一般人长那么一丢丢而已。我做事也未必不悲观,失败的事情也是一坨一坨的。 我唯一觉得有希望的是,现在研究僧、博士僧的数量应该是越来越多,怎么着每个人也该读过至少十篇文章吧,怎么着也有读懂的一个公式吧,怎么着也能有一点点收获吧(要是什么都没有,实在该出门找个厕所自己痛哭一会儿),所以这个群众基础应该是有的,问题是怎么把人调动起来。我觉得可以从我们自己的人下手,要是在自己人这个阶段就卡住了,那放弃也罢。 这事是有点难。不过一条路如果好走,那可能也同时说明这条路没多大价值。 我只是提一个想法先摆在这里。做不做得成,我也不是太在意。 |
又读了一遍,我想了想“深入导读”这件事儿可能比较困难,先从“两三句说清楚这文章在干嘛”开始吧。先请三位博士生做了第一期 |
好的。 不过注意我本意是导读自己曾经深入读过的文章,而不是编辑部给指派的新文章(诸如这次实用数据科学那些文章都是他们没读过的),否则小编要额外花力气,那肯定是难上加难了。 |
而且要读什么文章也很纠结啊....反正我目前还没读过多少文献,让我写也就是老师写的文献,但他们写的methodology文章我估计大家不太感兴趣。过于深入一个专业会让其他领域外的人感到枯燥和无趣;但是让大家都感到有趣的东西又可能只是浅尝辄止。那我还是希望能够导读一些经典名篇例如Biometrika: 100 years 里选的几篇,不然导读一个前面刷屏的“依据图片判断是同性恋异性恋”这样的文章,我个人就会感觉这个项目很鸡肋,还不如去读‘机器之心’公众号,刷刷知乎啥的.... |
@JianqiaoWang 那你目前还不在我上面说的导读作者范围内,先潜心修炼吧。我要找的导读作者是这种类型的:https://d.cosx.org/d/419325/16 大概是这世上两眼放光的人还是太少了,多数人都是被牵着鼻子走,不太容易碰到那种主动扎到文献里并且能找到兴奋点的人。 |
COS 建站之初我们曾经有一系列文章导读,但说实话那些导读都比较肤浅,不太符合我的预期。昨天看见一篇我理想中的导读文章:https://simplystatistics.org/posts/2017-09-04-deep-dive-ogata/ 供主编和各位编辑部大佬参考以及琢磨是否可行。我们需要对少数文章进行深度的导读,现在满世界都是铺天盖地的肤浅导读,我感觉不是很好。各位硕士博士圣斗士平时科研过程中肯定看过大量的文献,怎么着也有那么一两篇留下深刻印象的,可以拿出来写写。我当年看论文看得非常少,细节基本都忘光了,但名字还记得几个,比如已故的 Casella 大人的贝叶斯套索一文,当年我就觉得略有点巧妙,还有动态线性模型一书,等等(现在已经没兴趣了)。
抄送 @PuddingNnn @Lchiffon @tomatoiscoding @fyears @yixuan @SpinozaRUC 等等。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